腸息肉
本詞條由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中醫內科 陳鳳鳴
審核認證
疾病概述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息肉非“肉”,而是一類異常生長的組織,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息肉大小形態相差明顯,可能有蒂,也可能基底部較廣而無蒂,明確病理性質后會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診斷名稱,如結腸管狀腺瘤、結腸炎性息肉等。
就醫指南
臨床癥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腹脹等。
好發人群:肥胖癥患者、糖尿病患者、腸胃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
并發疾病:貧血、腸套疊、腸梗阻、黃疸等。
常用檢查:結腸鏡檢查、心電圖、血常規、直腸指診等。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治療周期:兩周左右。
是否醫保:是。
常用藥物:抗生素等。
病因
癥狀
一、排便習慣改變
主要表現為便次增多或減少。
若是繼發炎癥感染一般會伴大量黏液或黏液膿血便。
直腸息肉還會出現里急后重,主要表現為未排便之前出現下腹部不適,并且有排便時有排出不暢,肛門沉重下墜的感覺、大便變細等表現。
二、便血
便血是腸胃疾病臨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會根據部位及出血量的不同表現為鮮紅色或暗紅色。
便血一般以直腸出血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無痛性血便,量少,僅為糞便隱血試驗陽性或附著于糞便表面。
三、腹痛
少部分患者會出現腹部悶脹不適感、隱痛等癥狀。
主要有噯氣、惡心、嘔吐、體重下降等表現。
部分長蒂或位置近肛的患者可有息肉脫出肛門。
就醫
一、病史
是否有腸息肉以及結直腸癌的家族史。
二、臨床表現
是否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例如排便次數增多或減少,以及黏液便或者是黏液膿血便,偶有腹痛、腹脹。
體格檢查,一般沒有陽性體征,極少數患者會出現腹部包塊、局部壓痛。
治療
一、手術適應證
廣基息肉的直徑大于2厘米,并且息肉位于特殊部位導致內鏡切除困難的患者。
胃腸息肉病綜合征,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息肉發生癌變,累及黏膜下層深層,需要按大腸癌的根治原則來進行治療。
二、術后護理
飲食:一般以清淡流食過渡到低脂流食,然后到低脂半流食的順序進行,并且等待胃腸功能恢復后再進食普食,盡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生活:在進行手術后2周內要避免過度體力活動,較大的息肉切除術后在6小時要臥床休息,并且留院觀察1~2天。
術后3天內肛門處不要碰水,以免感染。
謹遵醫囑,定期進行復查。
三、手術并發癥
1、腸穿孔
主要癥狀為劇烈腹痛、腹脹,要立即行剖腹探查,進行腸穿孔修補術。
2、出血
主要包括術中出血和術后出血,癥狀為血便或者是黑便。少量出血可以選擇用高頻電刀電凝止血或內科保守治療,如出血量大,應行開腹手術探查。
根據中醫的辨證治療法,腸息肉可以分為濕熱下注證、氣滯血瘀證、脾氣虧虛證。不同證型需要使用不同藥方,例如黃連解毒湯加減、少腹逐瘀湯加減、參苓白術散加減等。
根據息肉的數量可選擇中藥灌腸,緩解癥狀。
飲食
主要選擇清淡飲食。
盡量避免刺激性、高脂肪食物。
多選擇易消化的軟性食物。
護理
保持健康飲食,堅持健康生活。
盡量做到定期體檢。
少吃高蛋白、高熱量食物。
戒煙戒酒。
展開全部
腸息肉推薦專家
腸息肉推薦科普
李建平 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