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本詞條由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中醫科 耿濤
審核認證
疾病概述
手足口?。╤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也被稱為“手口足綜合征”,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急性發熱出疹性傳染病。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皰疹和全身發熱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可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可發生死亡。
就醫指南
臨床癥狀:疲倦、咳嗽、流涕、食欲降低、惡心、嘔吐、頭痛、發熱、口腔黏膜皰疹、四肢丘疹、四肢皰疹等。
好發人群:嬰幼兒、兒童等。
并發疾病:脫水、無菌性腦膜炎、腦干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神經源性肺水腫、心肌炎、肺炎、肺出血、腦脊髓炎、泛發性丘疹等。
常用檢查:血常規、血生化、腦脊液檢查、病原學檢查、血清學檢查、X光、CT檢查、頭部磁共振成像檢查、超聲心動圖等。
就診科室:急診科、兒科、小兒內科、皮膚性病科、口腔科、發熱門診、感染科。
治療周期:一周左右。
是否醫保:部分醫保。
常用藥物:布洛芬、乙酰氨基酚、金霉素、魚肝油、西瓜霜、冰硼散等。
病因
一、人群密切接觸傳播
主要原因為常因接觸感染者的手、洗漱用品、餐具、玩具、貼身衣物、床品等物品,從而導致感染。
此途徑主要在托幼機構容易流行,因為集體環境中容易接觸到被病毒污染的手及物品。
二、呼吸道傳播
主要原因為打噴嚏、咳嗽等方式傳播。
三、消化道(糞-口途徑)傳播
主要原因為食用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者是飲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可導致病。
癥狀
一、上呼吸道感染癥狀
急性發病初期主要有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驅癥狀。
主要表現為疲倦、咳嗽、流涕、食欲降低、惡心、嘔吐、頭痛等癥狀。
二、發熱
一半左右的患者在發病前1~2天或發病同時,會出現發熱癥狀。
一般多為低、中度熱,在38℃左右。
部分患者不會有明顯發熱。
三、不同部位出疹表現
1、口腔黏膜
主要表現為發病后1~2天,口腔黏膜發生零散皰疹或者是灰黃色潰瘍。
大部分的皮疹為粟粒大小。
口腔黏膜出疹主要見于舌、頰黏膜和硬腭等部位。
出疹時還會伴有咽痛、嘴痛,可能導致嬰兒拒絕進食。
2、手、足、臀等部位
主要癥狀表現為手、足、臀等部位皮膚上出現紅色斑丘疹、皰疹。
部分患者的皰疹也會出現在軀干上。
皰疹主要呈離心性分布,外表為圓形凸起,大小不等,周圍有紅暈,皰內有少量渾濁液體,一般在5~10天內結成硬皮,然后逐漸消失。
若是斑丘疹則一般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后消退。
3、皮膚損傷(皮損)特點
皮疹主要特征為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
皮疹在一般情況下1周左右就會消退,并且消退后不留瘢痕。
4、特殊情況
部分患者僅會出現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
個別感染者不出現皮疹。
一、進展期表現
1、神經系統損害
若是患者病情進展迅速,那么在發病后1~5天就出現相應神經系統受累癥狀,和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的疾病表現相似。
精神癥狀主要有精神差、嗜睡、煩躁、易驚、頭痛、嘔吐。
肢體癥狀主要有肢體抖動、肢體無力、肌陣攣。
神經癥狀主要有眼球震顫、不能維持軀體姿勢和平衡、脖子僵硬等。
2、呼吸功能障礙
若是患者病情進展迅速,那么在發病后1~5天出現相應呼吸功能障礙表現。
呼吸淺快,癥狀較為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
口唇發紺,主要表現為嘴唇皮膚黏膜青紫色。
咳嗽。
咳出粉紅色或血性泡沫痰。
3、循環功能障礙
主要外部癥狀表現為面色青灰,皮膚出現花紋,四肢發涼,出冷汗。
主要內部癥狀主要為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即按壓口唇黏膜、腳趾或者手指指甲、指腹,按壓后轉為白色,由白色恢復為紅色的時間為毛細血管充盈的時間,正常情況下2~3s。
其他癥狀有心率增快或減慢,血壓升高,部分患者在嚴重時會出現血壓降低,或休克,瀕臨死亡。
二、恢復期表現
大部分的重癥病例得到及時救治,會出現恢復期表現,表示病情得到控制,逐漸向好的方向發展。
體溫表現為逐漸恢復正常。
藥物表現為降低對血管活性藥物的依賴。
神經系統表現為癥狀逐漸消失。
呼吸功能和循環功能表現為癥狀逐漸恢復。
其他表現有發病2~4周出現脫甲(指甲或趾甲脫落)。
就醫
一、病史
是否有集體生活史,并且集體內有手足口病發生。
是否有疑似感染者接觸史或者是被污染物品接觸史。
二、臨床表現
是否為夏秋流行季節發病。
患者是否為學齡前兒童(尤其是嬰幼兒發病)。
疾病初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隨后發熱。
口腔、手、足、臀等部位是否出現散在分布的斑丘疹、皰疹樣損害。
口腔黏膜上是否出現灰黃色潰瘍、粟粒樣皰疹。
少部分的重型病例是否出現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肌無力、驚厥(陣攣性抽動)等嚴重表現。
重癥病例可有以下體征:
口唇發紺(皮膚黏膜青紫色)。
肺部可聞及濕啰音(水泡音)或痰鳴音。
腦膜刺激征(如頸項強直,也就是脖子被動屈曲時有抵抗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血壓升高,脈搏緩慢,嬰兒可有前囟隆起,呼吸節律不規則或呼吸停止。
指(趾)發紺,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
瞳孔大小不等,球結膜水腫,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
若是學齡前小兒出現手、足、口腔黏膜皮疹等癥狀,并且伴有發熱,特別是嬰幼兒,家長應及時帶小兒就診。
若是小兒持續高熱不退,并且有嗜睡、精神差、頭痛、嘔吐、肢體抖動等癥狀表現,家長必須立刻帶小兒就診,或撥打“120”叫救護車。
若是小兒出現呼吸淺快、出冷汗、四肢發冷、口唇發紫等癥狀表現,家長必須立刻帶小兒就診,或撥打“120”急救電話呼叫救護車。
若是出現抽搐、昏迷、呼吸困難、口唇青紫、咳粉紅色泡沫痰等癥狀表現,則說明病情極為危重,必須立刻就診,或撥打“120”急救電話呼叫救護車。
治療
手足口病目前沒有特效抗病毒藥物或者是特異性治療手段。
若是患者在就診后已超過發病后48小時,那么不推薦使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
若是患者處于發病24~48小時內,可選擇使用干擾素α噴霧或者是霧化治療,效果較好。
慎用阿昔洛韋、更昔洛韋、單磷酸阿糖腺苷等藥物,效果不明且有一定的副作用。
飲食
手足口病患兒飲的食應應該以多樣、清淡、易消化為主,主要選擇富含維生素和優質蛋白的易食用食物,并且患兒還應多飲水,保持口腔黏膜濕潤,同時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以防刺激口腔黏膜引起疼痛不適。
護理
盡量保持周圍環境的安靜,特別是出現驚厥的患兒,要盡量避免聲音過大導致驚厥發作。
患兒要盡量臥床休息,保持平靜的情緒,避免哭鬧,盡量減少能量消耗。
調理期間要注意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同時注意避免攝入過燙的水或食物,減輕對口腔的刺激。
若是出現發熱可以選擇棉質冠松衣服,在出汗后使用溫水擦拭身體,并且要注意及時更換衣服,保持皮膚干燥、清潔。
及時給患兒修剪指甲或者選擇包裹雙手,防止患兒抓破皮疹。
患兒穿過的衣服要單獨的清洗以及消毒,一般做法為放在太陽下暴曬。
患兒使用的餐具、洗漱用品定期進行消毒,
定期開窗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
養成并保持良好的個人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
保證家庭環境衛生,定期消毒。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不喝生水、不吃生食。
盡量讓孩子避免和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兒進行密切接觸。
做好免疫接種。
展開全部
手足口病推薦專家
手足口病推薦科普
陸海英 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