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癌

本詞條由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泌尿外科 陳善聞

審核認證

編審專家
陳善聞
百科專家團

陳善聞

副主任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泌尿外科

預約掛號
  • 疾病概述
  • 病因
  • 癥狀
  • 就醫
  • 治療
  • 飲食
  • 護理

疾病概述

生長抑素胰島細胞類癌(Carcinoid)是起源于EC細胞的腫瘤,具有分泌5-羥色胺(5-HT)或5-羥色氨酸(5-HTP)等激素的功能。

就醫指南

臨床癥狀:腹部疼痛、黃疸、惡心、嘔吐腹瀉、消瘦、乏力、腹塊、發熱等

就診科室:

普外科、腫瘤科

好發人群:中老年人

治療周期:長期治療

常用藥物:厄洛替尼、卡培他濱、替吉奧等

并發疾病:貧血

常用檢查:MRI、彩色多普勒超聲內鏡

是否醫保:

病因

主要病因

致病原因
胰腺癌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近些年來多數學者認為,以下因素與本病發生有密切關系。
煙草等化學因素
煙草
實驗證明,用煙草酸水飼喂的動物可以發生胰腺癌。
吸煙者患胰腺癌的概率較不吸煙者高1.5倍。吸煙量越大,發生胰腺癌的概率越大。
其他化學物質:苯胺及苯類化合物接觸史是胰腺癌的危險因素。
飲食因素
近年來,有學者指出胰腺癌的發生與飲食結構不適當有關。
過量攝入動物蛋白、脂肪,可使動物胰腺導管細胞更新加速,且對致癌物質敏感性增強。
肥胖:體重指數(BMI)≥35時,胰腺癌患病風險增加50%。
飲酒與咖啡
飲酒和胰腺癌無直接關系,但長期飲酒可導致慢性胰腺炎,可能和胰腺癌的發生有關。
喜歡喝咖啡者發生胰腺癌的機會較多。
相關疾病因素
部分與胰腺相關慢性疾病會增加胰腺癌的患病風險。
慢性胰腺炎:特別是家族性胰腺癌患者,慢性胰腺炎可能是誘因。
糖尿病
病史超過10年的糖尿病患者,罹患胰腺癌的風險也明顯增加,但因果關系未明。
新近發生糖尿病、年齡>50歲、沒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發生胰腺癌的危險性增加。
遺傳因素
胰腺癌家族史:也是危險因素。據統計,5%~10%的胰腺癌患者具有遺傳背景。
基因突變
攜帶BRCA1、BRCA2、CDKN2A、TP53、MLH1和ATM等基因突變的個體,患胰腺癌風險顯著上升。
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變被證實與家族性胰腺癌發病密切相關。
感染因素
最新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胰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
發病機制
目前認為是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胰腺癌存在多基因突變,其發生發展是多因素參與的多步驟復雜過程。
已知的胰腺癌相關癌基因包括K-ras和HER-2/neu及抑癌基因p53、SMAD4和BRCA2。
分子生物學檢測發現,90%以上的胰腺癌患者中K-ras第12密碼子存在突變,50%的病例有p53基因突變,95%的病例有p16失活。

傳播途徑

無傳染性

癥狀

伴隨胰島細胞類癌,有時亦可有其他內分泌激素功能亢進的表現,如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甲狀旁腺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一般都有相應的特征性表現可供鑒別。在類癌的晚期,也可出現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癥等惡液質表現。 眼眶周圍水腫、結合膜出血、流淚,多伴隨皮膚潮紅出現。

典型癥狀

陣發性皮膚潮紅

陣發性皮膚潮紅(Intermittent flushing):主要發生在顏面部、頸部和前胸部等暴露部位,也可遍及全身。皮膚潮紅的發生多呈陣發性、突然性出現,呈鮮紅色或暗紅色,持續時間為數分鐘至1~2天不等,但黑色人種或膚色黝黑的病人皮膚顏色變化可不明顯。如果病程較久,則在經常發作的部位可出現固定性皮膚改變,局部呈多數細血管擴張,皮膚呈暗紅色。影響皮膚潮紅發作的因素可有:飲酒、疼痛、情緒波動和體力活動等可誘發皮膚潮紅,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也能促進發作;應用α-腎上腺素能阻滯劑則能制止皮膚潮紅的發生。在發作皮膚潮紅的同時,病人往往伴有心動過速、低血壓、眼眶周圍水腫以及胃腸、肺的癥狀。

心血管系統癥狀

心血管系統癥狀:病人在出現皮膚潮紅時,可伴有心動過速、血壓下降甚至休克;晚期可發生心瓣膜病變或充血性右心衰竭。

呼吸系統癥狀

呼吸系統癥狀:有20~30%的病人在發生陣發性皮膚潮紅的同時,可出現哮喘和呼吸困難,與支氣管哮喘相似。其機理為5-HT等物質引起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所致。

消化系統癥狀

消化系統癥狀:病人可不同程度地伴有腹痛、腹脹、腹瀉等癥狀。腹痛多與原發腫瘤和/或轉移癌的部位、以及瘤體增大時對周圍組織的擠壓和破壞有關。腹瀉多為水樣,嚴重者1天可達10~20次,應注意與WDHA綜合征的鑒別。

伴隨癥狀

記憶力、反應力下降。

其他癥狀

伴隨胰島細胞類癌,有時亦可有其他內分泌激素功能亢進的表現,如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甲狀旁腺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一般都有相應的特征性表現可供鑒別。在類癌的晚期,也可出現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癥等惡液質表現。 眼眶周圍水腫、結合膜出血、流淚,多伴隨皮膚潮紅出現。

就醫

診斷標準

胰腺癌的診斷標準,目前來說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臨床講的腫瘤標志物的檢查,也就是抽血化驗,這個指標里面一般包含有幾個腫瘤指標,比如說CA199、CA125,還有CEA、還有CA50,這幾個指標,是特異性的能夠反映胰腺腫瘤的指標。另外,就是影像學的診斷,比如說超聲,還有內鏡超聲下發現了胰腺的占位,還有CT磁共振的情況下,檢查下發現占位。第三個就是病理學的診斷,這也是診斷的金標準。如果在病理學的穿刺或者是在活檢的情況下,發現了胰腺是惡性腫瘤,最終就能夠確診是胰腺癌。

治療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其他功能性內分泌腫瘤一樣,早期切除腫瘤是本病的首選治療方法;手術原則和術式選擇也然。但是,本病即使已經轉移,如果能將原發的類癌病灶切除,也能緩解甚至消除癥狀,對于不適宜行根治性切除的多中心性或轉移性類癌,作姑息性胰腺或肝葉切除,也有一定療效。

藥物治療

內科治療

(1)少用或忌用能促使5-HT釋放的藥物,它們有:嗎啡、氟烷、右旋糖酐、多粘菌素等。同時也應避免或減少飲酒、情緒波動和劇烈運動等容易誘使類癌綜合征發作的因素。  (2)應用組胺1和組胺2拮抗劑來抑制類癌分泌組胺和肽類激素。①甲基麥角酸丁醇酰胺(methysergide):用于類癌綜合征發作時的治療,用1~4mg1次靜脈注射;或用10~20mg加入100~200ml生理鹽水中,在1~2小時內靜脈滴注,能控制皮膚潮紅、哮喘和腹瀉等癥狀。②賽庚啶(cyproheptadine);每次口服4~8mg,每天3~4次,可緩解癥狀,達到姑息治療的目的。  (3)色氨酸羥化酶抑制劑:這類藥物能抑制色氨酸羥化酶的活性,從而減少5-HT的合成,緩解本病的癥狀。①對氯苯丙氨酸(parachlophenylalanine)每次1g,每日3~4次,口服。能緩解或減輕惡心嘔吐、腹瀉和皮膚潮紅的發作程度。其副作用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或低體溫等。②甲基多巴(methylodpa):對于分泌5-羥色氨酸的胰腺類癌可采用本藥治療,口服每次0.25~0.5g,每天4次。  (4)生長抑素(somatostatin)可廣泛抑制內分泌激素的釋放,應用于胰島細胞類癌的病人,可抑制五肽胃泌素刺激引起的面色潮紅。  (5)化學療法:應用化療藥物,如5-Fu、環磷酰胺等可緩解本病的癥狀,但療效較差。病理改變

EC細胞具有APUD細胞的特點,廣泛分布于胃腸道、胰腺和肺。當類癌體積較小,直徑不超過3.5cm時,一般不引起癥狀和體征;而類癌體積較大時,由于產生大量的5-HT等胺和多肽類激素,使肝臟不能有效地代謝、滅活這些類癌的分泌產物,于是5-HT、5-HTP、緩激肽、胰多肽等都進入體循環之中;另外,當類癌發生肝轉移時,肝內轉移癌分泌的激素可以未經肝細胞代謝而直接進入體循環,并作用于靶細胞,從而出現類癌綜合征。

飲食

飲食調理
胰腺癌病人的飲食首先要選擇富含營養,易消化,少刺激性、低脂肪的飲食,可給高蛋白,多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奶類、魚肉、肝、蛋清、精細面粉食品、藕粉、果汁、菜湯、粳米等。日常的飲食應以營養、清淡易消化為主,做飯以燉煮為基本做法。

護理

日常護理

1.術前護理

(1)心理護理 胰腺癌是高度惡性的腫瘤,預后較差,患者常產生恐懼、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治療的順利開展。因此,護理人員應安慰患者,有針對性地向患者解釋治療的意義與過程,對待患者態度要誠懇,要有耐心,要關心患者,使之感到溫暖,減少顧慮,振奮精神,增強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腹痛護理 腹痛是胰腺癌最常見的癥狀,臥位及晚間加重,坐、立、前傾位或走動時疼痛可減輕。

(3)皮膚護理 阻塞性黃疸是胰腺癌的主要癥狀,呈進行性加深,并伴有皮膚瘙癢,應囑患者避免抓癢,以防抓破皮膚引起感染,并用溫水沐浴,涂抹爐甘石劑。

(4)營養支持護理 鼓勵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肪飲食,少量多餐。對于不能進食或進食量少者,應給予靜脈補液或腸內營養支持。

(5)術前準備 進行術前各項檢查,備血,進行腹部皮膚的清洗以減少術后切口感染的機會,術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術前1天改流質飲食,術前晚、術晨各清潔灌腸1次。

2.術后護理

(1)體位護理 術后患者取平臥位,待患者生命體征指標穩定后可更換為半臥位。

(2)疼痛護理 術后24~48小時內疼痛最明顯,以后逐漸減輕,指導患者正確使用鎮痛泵或遵醫囑給予患者鎮痛藥,觀察用藥后的效果及不良反應。

(3)病情觀察 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患者血壓、呼吸、脈搏、心電圖及血氧飽和度等指標,預防各種并發癥。

(4)引流管護理 術后需要安插各種引流管,如胰管、胃腸減壓管、尿管及多個腹腔引流管等,護理中應保證引流管安插到位且通暢。

(5)營養支持護理 術后3天內需禁食,予以靜脈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待患者腸胃排空后方可拔除胃管,并根據患者康復情況逐漸過渡至正常飲食。

(6)并發癥護理 ①胰瘺,出現胰瘺應保護好引流管周圍皮膚,定期換藥,保持干燥,防止因胰液外滲引起皮膚糜爛。②膽瘺,通常發生在術后5~7天,若出現引流管流出大量膽汁,應考慮膽瘺。③出血,若引流出現血性液體,或出現便血、嘔血,同時伴有血壓下降、脈搏增快、出汗等情況,應考慮出血。④感染,術后應定時為患者更換切口敷料,尤其是引流管處的敷料,以預防感染。并發癥發生時,應立即通知醫生,及時進行處理。

3.化療的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化療后的反應,對于嚴重嘔吐、腹瀉者應遵醫囑予以水電解質補充,定期復查血常規等。即時向醫生報告病情變化。

預防措施

1、避免高動物蛋白和高脂肪飲食

研究表明,攝入過量的此類食物,胰腺癌的發病率會明顯增加。為什么歐洲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居民的發病率相比其他地區會較高?就是因為經常食用這些食物。所以人們應該確保在飲食中的肉、雞蛋、蔬菜、水果等食物的合理搭配,不偏食、挑食,少吃油炸、炒、焗的食物,適當增加粗糧和蔬菜水果攝入量。

2、不要吸煙

煙草含有多種致癌物質,可增加患胰腺癌的風險。研究表明,吸煙者患胰腺癌的可能性是非吸煙者的2至2.5倍,發病年齡早10至15年。

3、堅持鍛煉

堅持鍛煉和保持良好情緒也有助于抗擊癌癥。

4、避免暴飲暴食

暴飲暴食和酗酒是慢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胰腺通過長期刺激慢性炎癥增加患癌癥的風險。

5、減少接觸有害化學物質

減少接觸有害化學物質,如萘胺和苯胺。研究表明,長期接觸這些化學物質的人患胰腺癌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五倍。如果工作需要長期接觸這些化學品,則應予以保護。

展開全部

胰島癌推薦專家

陳善聞

陳善聞

副主任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泌尿外科

擅長:精索靜脈曲張、早泄、性功能障礙、包皮龜頭炎(無痛性包皮手術和擴張)、尿路感染、前列腺炎、不孕不育(少弱精,無精癥)、反復胎停(習慣性流產)的男方因素評估及遺傳因素分析(基因分析);膀胱腫瘤、腎腫瘤、前列腺癌等微創治療、化療和靶向治療;血尿和輸尿管結石診治;對陰囊Paget病、陰莖延長與增粗、尖銳濕疣等性病和男性外生殖器皮膚病也有獨到治療經驗。

預約掛號

胰島癌推薦科普

免费三级视频在线观看,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二区,夜色福利院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