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本詞條由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中醫科 耿濤
審核認證
疾病概述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簡稱肺癌,是起源于氣管、支氣管黏膜或腺體,是最常見的肺部原發性惡性腫瘤。根據組織病理學特點不同,可分為非小細胞癌和小細胞癌。其中非小細胞肺癌主要包括兩個亞型,腺癌和鱗癌。肺癌無傳染性,但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和遺傳易感性。
就醫指南
臨床癥狀: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難、發熱、體重下降、乏力、喘鳴等。
好發人群:中老年人有肺部基礎疾病患者、長期吸煙的人群、在嚴重大氣污染地區的人群、長期接觸射線的人群。
并發疾病:痰液潴留、肺不張、肺炎、呼吸功能不全、血胸、膿胸、支氣管胸膜瘺、低血壓、心律失常、心包填塞、心力衰竭等。
常用檢查:血清學檢查、小細胞肺癌的指標檢測、胸部X線、CT檢查、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超聲檢查、骨核素掃描、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支氣管鏡檢查、細胞學檢查、組織學檢查、免疫組化、基因檢測等
就診科室:胸外科、呼吸內科、腫瘤科。
治療周期:肺癌治療周期一般有四個,一個周期為一個月。
是否醫保:是。
常用藥物: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颂婺?、奧希替尼、阿來替尼、克唑替尼、賽瑞替尼、恩曲替尼等靶向藥物。
病因
一、吸煙與被動吸煙
長期吸煙是導致肺癌最重要的致癌因素,并且吸煙量越大以及吸煙時間越長,那么發生肺癌的風險也就越大。
多年每日吸煙超過40支以上的患者,肺鱗癌以及小細胞肺癌的發病率比不吸煙者高4到10倍。
被動吸煙(二手煙)也是導致肺癌出現的危險因素之一,被動吸煙導致患患者一般見于女性。
大部分的吸煙者在成功戒煙后,肺癌的發病率可以降低。
二、職業接觸
若是患者長期在工業生產以及礦區等環境惡劣的地方工作,并且長期接觸石棉、鉻、鎳、銅、錫、砷、放射性物質等致癌物質,可以顯著增加肺癌發生的風性。
三、空氣污染
室外污染:例如長時間接觸工業廢氣、汽車尾氣、霧霾等含有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A類致癌物。
室內微環境污染:例如長時間接觸室內燃煤產生的煤煙、廚房烹調產生的油煙以及室內裝修材料釋放的致癌物等。
四、飲食與體力活動
部分研究表示,成年人的水果以及蔬菜的攝入量若是偏低,那么肺癌發生的危險性會升高。
血清中β胡蘿卜素水平低的人,肺癌發生的危險性高。
部分研究顯示,長期從事中、高強度的體力活動,會讓肺癌發生的風險下降13%~30%。
五、放射因素
長期接觸含氡等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例如花崗巖、磚砂、水泥及石膏等。因為氡發生衰變時產生的放射性粒子會對人體的呼吸系統造成輻射損傷,導致肺癌。
受到大劑量的電離輻射,也是導致肺癌的致病的因素之一。
六、遺傳與基因
家族聚集:肺癌患者有存在家族聚集的現象,若是家族中有肺癌患者,那么其親屬發生肺癌的風險也會增加。
基因突變:EGFR突變基因、ALK融合基因等基因結構及功能異常,和肺癌的發生有比較密切關系。
七、其他因素
肺結核是肺癌的重要發病因素之一。因為肺結核患者發生肺癌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群的10倍,其主要組織學類型為腺癌。
部分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結節病、特發性肺纖維化、硬皮病)、病毒感染、真菌毒素(黃曲霉)等因素,也和肺癌的發生具有也有一定關系。
癥狀
一、原發癥狀
1、咳嗽、咳痰
咳嗽是肺癌早期患者就診最為常見的癥狀,大概半數以上患者在就診時有咳嗽癥狀。
肺癌導致的咳嗽一般為為刺激性干咳,無痰或者是有少許白色黏液痰。
2、咯血
大概40%的肺癌早期患者會有咯血癥狀。
主要癥狀表現為痰中帶血絲,而大咯血較為少見。
咯血是肺癌最具有提示性的癥狀。
2、呼吸困難
大概十分之一的肺癌患者會以呼吸困難為首要癥狀。
主要癥狀表現為胸悶、氣喘,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胸痛。
4、發熱
一般是因為腫瘤組織壞死導致,部分患者是因為繼發性肺炎導致。
發熱癥狀的主要特點是遷延反復,并且時好時壞,難以治愈。
大部分患者以間斷中、低熱多見,并且會在合并感染時出現高熱。
5、體重下降、乏力
腫瘤可以導致體力消耗以及食欲不振等癥狀,從而引起患者有乏力、體重下降等癥狀。
6、喘鳴
喘鳴是患者吸氣時發出的一種刺耳的聲音。
若是患者的腫瘤位于大氣道,尤其是位于主支氣管時,就會導致局限性喘鳴癥狀。
二、外侵癥狀
1、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征
大概十分之一的肺癌患者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征為首發癥狀進行就診。
其主要癥狀表現為頭頸部甚至雙上肢出現水腫,并且頸部以及上胸部出現靜脈怒張的癥狀,同時伴有毛細血管擴張等。
2、霍納綜合征
主要表現為發生肺癌的那一側眼球出現凹陷、上眼瞼下垂、眼裂變小、瞳孔縮小,以及面部無汗等癥狀。
3、肺尖腫瘤綜合征
主要表現為在霍納綜合征的基礎上,癌細胞進一步的破壞第1、2肋骨以及臂叢神經,導致上肢疼痛。
4、聲音嘶啞
當癥狀累及喉返神經時會導致聲音嘶啞。
部分肺癌患者會以聲音嘶啞為首發癥狀就診。
5、吞咽困難
主要見于腫瘤直接侵犯或者是淋巴結轉移壓迫食管導致。
6、胸腔積液
癌細胞侵犯胸膜會導致胸腔積液,并且多為大量血性積液。
大部分的患者在初期會感到胸悶。而隨著積液量的增多,胸痛癥狀會慢慢減輕或消失,但呼吸困難的癥狀加劇。
三、轉移癥狀
1、顱內轉移
初期期可無癥狀。
常見于中樞神經系統癥狀:頭痛、嘔吐、眩暈、復視、共濟失調、偏癱、癲癇發作等。有時還會伴有精神狀態改變和視覺障礙。
2、骨轉移
主要見于肋骨、脊柱、盆骨以及長骨等部位。
一般在初期沒有癥狀,后期會出現局部疼痛以及壓痛。
若是脊柱轉移壓迫或者是侵犯脊髓,會引起大、小便失禁以及截癱等。
3、肝轉移
一般多出現肝腫大以及肝區疼痛。
主要癥狀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消瘦,以及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等肝酶或膽紅素升高等。
4、腎上腺轉移
一般呈現艾迪生病癥狀,主要癥狀表現為食欲不振、腹瀉、皮膚顏色加深、腋毛脫落、低血壓等。
5、淋巴結轉移
一般癌細胞會沿淋巴回流途徑首先轉移到肺門淋巴結,從而到達縱隔和鎖骨上淋巴結。
大部分的腫大的淺表淋巴結的質地較硬,同時會融合成團,一般不會出現壓痛。
6、其他
大部分的肺癌能夠轉移到全身多個部位而導致不同臨床征象,例如皮下結節、皮膚潰瘍和腹痛等。
一、肥大性肺性骨關節病
主要多見于肺腺癌患者。
主要癥狀表現為大關節疼痛,杵狀指(趾)等。
該表現主要發生在肺癌的早期或者是先于肺癌局部癥狀出現,甚至能夠當做肺癌就診的唯一癥狀。
二、類癌綜合征
主要癥狀表現為腹痛、腹瀉以及面部潮紅等。
一般多見于小細胞肺癌。
三、男性乳腺發育
主要表現為雙側或單側的乳腺發育。
多見于小細胞肺癌。
四、惡病質
也叫做惡液質,主要見于部分晚期癌癥患者。
主要癥狀表現為極度消瘦、無力、全身衰竭等癥狀。
五、其他
癌性神經病變和肌肉病變,如皮肌炎等。
就醫
有沒有咳嗽、咳痰,多長時間了?
有沒有痰中帶血?
有沒有胸悶氣短,多長時間了?
有沒有乏力伴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有沒有吸煙,多長時間,每天多少支?
家族中有沒有肺癌等惡性腫瘤病史?
有沒有對藥物或食物過敏?
有沒有伴有其他疾病,如肺結核等?
一、病史
是否有吸煙和被動吸煙(二手煙)史。
是否有砷、鉻、石棉、鎳、鎘、煤煙等職業暴露史。
是否有氡氣暴露史。
是否有肺癌家族史。
是否有惡性腫瘤病史。
是否有慢性阻塞性肺氣腫以及肺纖維化病史。
二、臨床表現
1、癥狀
肺癌在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癥狀,但是會隨著疾病的進展,出現咳嗽、咳痰、痰中帶血以及咯血、呼吸困難、喘鳴、發熱、體重下降、全身無力等癥狀。
2、體征
對于大部分的早期肺癌患者,醫生在給患者進行體格檢查時,很難發現異常。
大部分晚期肺癌患者,醫生在進行體格檢查會發現肝大伴有結節、皮下結節、鎖骨上窩淋巴結腫大等體征。
治療
一、手術分類
一般按照切除肺組織的多少,可以分為肺葉局部切除、肺葉切除及擴大切除。
同時也可以按照切口以及創傷的大小,分為常規開胸手術、小切口開胸手術以及胸腔鏡微創手術等。
二、手術主要適應證
1、主要適用于臨床上高度懷疑肺癌,但進行檢查后無法確診,而且估計病變可以完全切除的患者。
2、臨床Ⅰ、Ⅱ期和部分ⅢA期(T3N1M0)的非小細胞肺癌。
3、ⅢB、ⅢC期肺癌經新輔助治療后降期能手術切除者。
4、局限期小細胞肺癌經化療后取得緩解者。
三、手術方式
1、開胸手術
開胸直視手術,主要使用經后外側切口、胸部小切口等切口入胸的手術方式。
優點在于可以直觀的暴露病變肺組織,并且便于進行肺葉切除以及系統性淋巴結清掃。
缺點在于手術切口長達20~30厘米,并且手術創傷大,導致術后患者恢復較慢。
2、輔助胸腔鏡手術(VATS)
VTAS手術創口較小,僅用1~3個1~3厘米長切口,替代傳統開胸直視手術的20~30厘米切口。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且效果好的優點,已經成為我國肺癌外科治療的主要手術方法。
其缺點主要在于手術時間較長,并且容易造成大出血。僅適合于較早期周圍型肺癌,以及肺功能不耐受開放手術的高齡患者。
而更先進的手術是3D胸腔鏡和機器人輔助胸腔鏡(RATS),也叫做達芬奇機器人輔助胸腔鏡,具有高清立體視野下精細操作的優勢,從而使得手術安全性更高。
3、外科治療效果
非小細胞肺癌,部分患者在經過手術治療以后,有半數可以獲得長期生存。
有統計表明在進行外科治療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達70%以上,而早期肺癌更是達90%以上。
據統計,我國的肺癌手術的切除率為85%~97%,術后30天死亡率在2%以下,5年生存率為30%~40%。
四、術后活動
1、早期下床活動
早期術后活動的目的主要是預防肺不張,同時改善呼吸循環功能、增進食欲、振奮精神。具體需要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來制定術后早期活動。
麻醉清醒后,首先要鼓勵患者床上活動,例如四肢主動活動、抬臀以及間歇翻身等。
術后第1日,一般在等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鼓勵并且協助患者從床上坐起,并且在坐在床邊雙腿下垂或者是在床旁站立移步。
術后第2日起,能夠讓患者圍繞病床在室內進行行走,時間一般為3~5分鐘,之后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增加活動量。
患者在活動期間,要妥善保護患者的引流管,并且要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若是患者出現頭暈、氣促、心動過速、心悸和出汗等癥狀時,患者要立即停止活動。
若是患者有高齡(>70歲)、冠心病、高血壓等情況,那么不宜早期下床活動,以免引起因為缺氧而出現心肺并發癥。具體活動安排要在請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2、手臂和肩關節的運動
主要目的在于預防術側胸壁肌肉粘連、肩關節僵直以及失用性萎縮。
一般在患者清醒后,就可以輔助患者進行術側肩關節和手臂的抬舉運動。
患者在術后第一人即可開始做肩、臂的主動運動,例如術側手臂上舉、爬墻及肩關節旋前、旋后運動,讓肩關節活動范圍逐漸恢復至術前水平,防止出現肩下垂。
若是患者為全肺切除術后,鼓勵取直立的功能位,來促進恢復正常姿勢,并且防止脊柱側凸畸形。
3、肺功能鍛煉
臨床一般使用吹氣球的方法來鍛煉肺功能,但是具體實施需要循序漸進,千萬不可用力過猛。
吹氣球的方法可以有效幫助患者打開閉合的小氣道,排出肺內殘留氣體,改善肺復張,也有利于術后胸腔殘留液體自引流管排出,防止液氣胸的發生。
放射治療簡稱放療,是治療肺癌的重要方法,特別是對于臨床Ⅰ、Ⅱ期的肺癌患者,若是患者因為各種原因不能或不愿手術者,可以選擇放療。
肺癌對放療的敏感性,以小細胞肺癌為最高,其次為鱗癌以及腺癌,所以照射劑量以小細胞肺癌最小、腺癌最大。
肺癌放療一般包括根治性放療、姑息性放療、綜合性放療等。
一、根治性放療
主要治療目的在于消滅原發性肺癌病灶以及其區域轉移淋巴結,讓患者盡快恢復健康。
主要適合于身體狀態較好的患者,包括各種原因不能進行手術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以及局限期小細胞肺癌。
二、姑息性放療
主要治療目的在于抑制腫瘤生長,并且盡量減輕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主要用于晚期肺癌原發灶和轉移灶患者的減瘤治療。
對于非小細胞肺癌單發腦轉移灶手術切除的患者,可以進行局部放療以及立體定向放療。而對于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患者,可以進行胸部放療。
三、綜合性放療
輔助放療:主要適用于術前放療、術后切緣陽性以及手術病理提示多發縱隔淋巴結轉移的患者。
預防性放療:小細胞肺癌經過化療以及根治性放療等綜合治療方法后,肺癌完全緩解,可以選擇進行預防性全腦放療。
同步放化療:若是ⅢA及ⅢB期患者不能進行手術,則建議進行同步放化療。
四、放療不良反應護理
若患者出現例如放射性肺炎以及放射性食管炎等,癥狀一般與放射劑量以及放射靶區范圍相關,在停止放療后可以給予相應對癥處理,能有所改善。
加強放療部位皮膚護理,避免刺激及陽光照射,注意保護無須放療的皮膚。
飲食
肺癌患者應該少食甚至不食牛肉,同時對于狗肉、羊肉這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也應該盡量少食,飲食宜清淡為主,多食瓜果蔬菜,適當喝點魚湯,同時蛋白質的攝入較關鍵,多食豆類、谷類、菌菇類食物較好。
宜食木耳、番茄、胡蘿卜、香菇、花生、百合、海蜇、杏仁、蓮子、梨、荸薺、香蕉、牛奶、黃豆、動物肝臟等。忌食雞肉、帶魚、辣椒、韭菜等。
護理
一、心態與情緒調整
患者要注意調整情緒,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是對抗肺癌必不可少的因素。
確診后患者或許會產生恐懼,同時會害怕疼痛、被遺棄以及死亡等。在醫生以及親朋好友的鼓勵、幫助下,患者要及早擺脫恐懼,正視疾病,同時積極遵醫囑治療,并且要對預后抱有樂觀向上的態度。
患者的家人要時刻注意傾聽患者的心聲,盡量的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幫助患者緩解焦慮癥狀。
患者家屬要積極的給予支持,讓患者以良好心態來積極的面對手術以及治療。
在治療間期和治療結束后,家屬要多鼓勵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與家務,使患者重新融入社會角色。
二、健康的生活方式
對于肺癌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復發和降低死亡的風險。
保證睡眠: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證足夠的睡眠。
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合理安排飲食,保證營養均衡,同時避免高油高糖飲食,并盡可能減少酒精攝入。
保持健康的體重:適當的活動,例如選擇慢走、太極拳、氣功、呼吸操等項目,但是需要注意避免到人多擁擠處。
采取防曬措施:盡可能使用物理屏障防曬,例如戴帽子、穿帶袖子的襯衫、避免正午直接曬太陽。
慎用保健品:要積極的從食物來源中獲取營養,而不要依賴營養保健品。并且十分不推薦常規攝入營養保健品來控制癌癥。
預防感染: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如有口腔疾病應及時治療。注意環境空氣新鮮,避免出入公共場所或與上呼吸道感染者接近。
三、避免危險因素
肺癌患者應避免接觸與肺癌發生有關的危險因素。
嚴格戒煙,并遠離二手煙。
避免居住或工作于布滿灰塵、煙霧及化學刺激物品的環境。
霧霾天氣建議避免或減少外出,若須外出,應戴防霾口罩。
展開全部
肺癌推薦專家
肺癌推薦科普
時長:01:23
時長:01:13
時長:01:15
徐詠梅 主任醫師
徐詠梅 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