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
本詞條由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中醫內科 陳鳳鳴
審核認證
疾病概述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自身免疫病,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特征,其病理基礎是滑膜炎。發病初期的關節表現為關節晨僵、腫脹、疼痛等。最后可發生關節畸形,并喪失關節正常的功能。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將類似病癥命名為厲節風,非常接近現代醫學的描述。
就醫指南
臨床癥狀: 關節疼痛、關節腫脹、晨僵、關節畸形、關節活動困難等。
好發人群:中老年女性。
并發疾病:類風濕結節、肺間質病變、胸膜炎、肺動脈高壓、類風濕性塵肺病、心包炎、貧血、Felty綜合征、類風濕血管炎、干燥綜合征、腕管綜合征、跗管綜合征等。
常用檢查:血常規、尿常規、自身抗體檢查、肝腎功能檢查、X線平片、關節磁共振檢查、關節超聲、CT關節鏡、關節滑液檢查。
就診科室:風濕免疫科。
治療周期:一到三個月,部分并發心肌炎的患者要持續六個月。
是否醫保:是。
常用藥物:非甾體消炎鎮痛藥:如塞來昔布膠囊、布洛芬緩釋片、扶他林緩釋片、依托考昔等;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強的松這類激素類藥物;新型生物制劑:可稱為生物刀,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效果較明顯,如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單抗等;其它藥物: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羥氯喹等。
病因
一、遺傳因素
人類白細胞抗原-DRB1(HLA-DRB1)等位基因突變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有一定的關聯。
基因位點(HLA-DQα1:160D)是我國漢族類風濕關節炎的另外一個強相關遺傳因素。
二、環境因素
職業暴露:經常在工作中接觸石棉、二氧化硅以及有機溶劑等物質可能會導致增大患類風濕關節炎的風險。
吸煙:經常吸煙會讓類風濕關節炎相關的自身抗體產生的風險增加,并且會顯著增加該病發生的風險。
病原微生物:如細菌、支原體和病毒等可能促進自身抗體產生,影響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和病情進展。
癥狀
一、關節疼痛
患者的關節疼痛的輕重一般與其腫脹的程度有一定聯系,通常還會有壓痛,并且對應的皮膚會出現褐色色素沉著。
二、疼痛部位
患者出現疼痛的部位一般為腕、掌指以及近端指間關節等部位,其次一般為足趾、膝、踝、肘以及肩等關節。
部分患者的頸部、臀部以及下腰部也可出現疼痛。
部分患者在講話以及咀嚼時,顳頜關節會出現疼痛,部分嚴重者不能張口或張口受限。
疼痛一般呈對稱性、持續性,時輕時重。
三、關節腫脹
大部分的關節會出現腫脹,一般呈對稱性。
大部分的患者在發病初期即可出現。
關節腫脹的主要典型表現為手指近端指間關節出現梭形腫脹。
常見的腫脹部位一般與關節疼痛部位相同。
關節腫脹時關節主動以及被動活動均會受限。
四、晨僵
晨起的主要癥狀為活動關節時會感到僵硬不適的感覺。
晨僵一般在晨起最為明顯,在活動后會逐漸減輕。
部分患者有時可持續1小時以上。
五、關節畸形
關節畸形的主要癥狀為近端指間關節過伸,遠端指間關節彎曲,從側面看如天鵝的頸部。
并且近端指間關節會喪失主動伸直能力,一直呈彎曲狀態,遠端指間關節過伸,也稱為“紐扣花”樣畸形。
部分患者會出現膝關節內、外翻畸形。
大部分的關節畸形出現在疾病晚期。
六、關節活動困難
Ⅰ級:患者可以進行日常生活和各項工作。
Ⅱ級:患者可以進行一般的日常生活或者是某種職業工作,但參與其他項目活動會受限。
Ⅲ級:患者可以進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但參與某種職業工作或者是其他項目活動會受限。
Ⅳ級:患者大部分的生活自理以及參與工作的能力均受限。
一、發熱
部分患者會在疾病早期出現持續數周的低熱。
少數患者會出現高熱。
二、肌肉疼痛
患病時患者會感到全身肌肉的酸痛以及壓痛。
三、體重減輕
患病時患者會出現食欲下降,長期如此會有明顯消瘦。
就醫
若是出現關節腫痛、晨僵、關節畸形以及活動困難的癥狀,要及時就醫。
復診患者要遵醫囑,定期隨診。
一、病史
患者是否有自身免疫病以及全身性疾病等病史。
親屬中是否有患本病的患者。
二、臨床表現
是否出現關節腫痛、晨僵、關節畸形以及活動困難等表現。
大部分的患者為慢性起病,少數患者為急性起病。
治療
治療原則:治療原則主要為盡量及早進行規范治療,并且定期監測病情變化,按時復查。
治療目標:治療目標主要為達到疾病緩解或者是低疾病活動度(即達標治療),以此控制病情、減少致殘率,改善生活質量。
一、非甾體抗炎藥(NSAIDs)
主要作用:一般用于鎮痛抗炎,也可以緩解急性活動期關節的紅、腫、熱、痛等癥狀。
常見藥物:布洛芬、吲哚美辛、洛索洛芬、塞來昔布、萘普生、美洛昔康、雙氯芬酸等。
注意事項:
會有胃腸道潰瘍、出血、穿孔等風險。
用藥時要盡量避免兩種或兩種以上非甾體抗炎藥同時服用。
非甾體抗炎藥僅可以緩解疼痛、紅腫癥狀,而無法控制或阻止病情加重。
二、合成的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
若是患者確診為類風濕關節炎,要及早使用抗風濕藥治療,以此來延緩或者是控制病情進展。
1、傳統合成抗風濕藥
首先考慮單個使用甲氨蝶呤。
若是患者使用甲氨蝶呤無效或不耐受時,可選其他抗風濕藥,例如來氟米特、柳氮磺吡啶、抗瘧藥、硫唑嘌呤、環磷酰胺、環孢素A、金制劑(金諾芬)等。
若是患者單一用藥的治療效果不佳,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采用抗風濕藥聯合治療。
注意事項:
患者在服用甲氨蝶呤期間,要在醫生指導下補充葉酸。
2、靶向合成抗風濕藥
靶向合成抗風濕藥指的是JAK抑制劑,一般包括托法替布、巴瑞替尼等。
若傳統合成抗風濕藥聯合治療效果不佳,可選擇使用一種傳統合成抗風濕藥聯合一種生物抗風濕藥進行治療;或一種傳統合成抗風濕藥聯合一種靶向合成抗風濕藥進行治療。
3、生物抗風濕藥
主要作用:可以有效控制的關節炎癥,并且減少骨破壞,以及減少糖皮質激素用量和骨質疏松。
常用藥物
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抑制劑: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單抗、阿達木單抗、戈利木單抗等。
白細胞介素(IL)-1抑制劑:阿那白滯素等。
IL-6拮抗劑:托珠單抗等。
抗CD20單抗:利妥昔單抗等。
T細胞共刺激信號抑制劑等:如阿巴西普等。
注意事項:
若是患者聯合用藥治療達標后,可可考慮逐漸削減使用量,減量過程中要需嚴密監測,防止復發。
三、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一般適用于重癥疾病的活動期。
主要作用:快速改善關節腫痛以及全身癥狀。
用藥原則:小劑量、短療程。
常用藥物:潑尼松等。
注意事項:
使用潑尼松時要同時聯用抗風濕藥,避免單用。
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治療過程中,要注意預防骨質疏松以及感染,一般選擇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以此預防骨質疏松。
使用過程中藥密切觀察有無感染,若是出現感染要及時進行相應的抗感染治療。
四、植物藥制劑
主要作用:幫助緩解關節腫痛、晨僵等癥狀。
常用藥物:雷公藤、白芍總苷、青風藤等。
注意事項:在使用過程中需密切監測與評估其性腺抑制、骨髓抑制、肝損傷等不良反應。
飲食
一、無重要器官受疾病影響者
首先選擇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例如瘦肉、牛奶、豆類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例如新鮮的蔬菜以及水果等。。
生活中藥避免進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例如酒、濃茶、咖啡、生蒜、生姜、辣椒、咖喱等。
盡量減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攝入,適當提高全谷物的攝入。
盡量避免高糖飲食,例如飲料、糖果、點心等,以此避免患者的血糖波動和炎癥加劇。
二、合并高脂血癥、心功能不全等情況者
首先需要注意不進食油煎食品、快餐、巧克力、甜食等高熱量食物。
并且做飯炒菜時要注意使用植物油,一般每日不超過兩白瓷勺的量。
食材需要注意盡量減少動物內臟、蟹黃、蝦子、魚子等高膽固醇食物,并且動物肉應去皮食用。
三、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者
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的飲食主要為避免骨質疏松的發生,一般選擇富含鈣的食物,例如牛奶、豆腐、蝦皮等,但是需要注意避免和深綠色蔬菜同時食用。
多曬太陽,必要時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
護理
一、避免寒冷的刺激
應及時觀察天氣變化,寒冷天氣適當增加衣物。
在寒冷天氣要盡量減少戶外活動以及工作。
可以選擇佩戴保暖帽子、口罩、手套以及穿保暖襪子等。
二、使用溫水洗手、洗腳。
睡覺時可以對關節進行專門保暖。發生晨僵時可以選擇進行溫水浴,或使用熱水浸泡僵硬的關節來緩解,緩解后可以選擇活動關節。
三、預防感染
進行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場所。
四、戒煙
嚴格執行戒煙,同時盡量避免接觸“二手煙”。
若是親屬中有患類風濕關節炎的人,則應該定期體檢,若是出現不適及時就診。
要積極的治療自身的內分泌以及免疫系統疾病。
體重較重者,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制訂減肥食譜以及運動計劃,并且要嚴格執行,以此減輕體重。
體重正常者,要適當的控制飲食,適當機芯運動,防止發生肥胖。
平時要注意個人衛生,同時謹慎用藥,不要亂服藥,以免因感染或藥物有發疾病。
展開全部
類風濕關節炎推薦專家
類風濕關節炎推薦科普
時長:02:003
時長:02:17
董云 主任醫師